English

光明的传递与再生

1999-12-07 来源:光明日报 袁立新 我有话说

11月16日上午9点多,深圳市眼科医院手术室,两位不同寻常的患者分别躺在手术台上,两台不同寻常的手术同时进行着。

男患者,是自愿捐献出自己的一只眼角膜的段国生,一位来自四川内江的打工者;

女患者,是接受这只眼角膜移植的吴文艳,一位在武汉长大、定居香港的少妇。

手术室里,接受了麻醉的段国生、吴文艳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,主刀医生姚晓明博士,先把段国生左眼的眼角膜取出,然后移植在吴文艳的右眼,仅一个小时,手术成功结束了。

等在手术室门口的吴文艳的丈夫和医生护士,捧着两大束鲜花献给段国生和吴文艳,既感激段国生的爱心之举,也祝福吴文艳早日重见光明。

这两名同饮一条长江水长大但又素不相识的普通人,因为这次特殊的眼角膜移植手术,而完成了一次光明的传递与再生,缔结成一段胜过亲缘的特殊关系;这次手术,也创下了我国活体自愿捐献眼角膜移植的第一例。

故事的发生充满了人间真情。

段国生,一位憨厚、朴实的年轻人,是深圳中国华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工人,到深圳10年了,他为矗立在年轻城市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洒下过辛勤的汗水。然而不幸的是今年10月22日,段国生工作时不慎从高处坠落,左眼被钢筋戳伤,眼球破裂,玻璃体广泛性出血,视网膜感光功能丧失,被送到深圳市眼科医院求医,医生检查后惋惜地告诉他:这只眼睛已永久性失明,无可挽回了,只有先治疗创伤,以后再植入一只义眼。

听了医生的话,段国生很难过,因为他毕竟只有28岁。

或许是职业的敏感,或许是一名负责的医生对太多的角膜病患者特殊的关注,姚晓明当时说了这样几句话:“你的这只眼睛虽然失明了,可眼角膜还是完好的,很透明……”

就是这句话,让朴实的段国生听了进去:“医生,你是不是说我的眼角膜还可以移植给别人,对看不见东西的人有用?”

“当然,如果移植给患角膜病的人,就会让病人重见光明。”

“那,你看给哪个病人合适,我就捐给他好了。”段国生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。

就这样,吴文艳成了一位幸运的患者。她6年前从武汉到香港定居。3年前,她的右眼开始模糊起来,视力一天不如一天,最终,视力检查仅有0.04。

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吴文艳开始不断地寻求治疗。在香港,她请教过一位很有名的眼科医生,这位医生的诊断是:双眼圆锥角膜病。并告诉她,角膜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,否则,这只眼睛就会逐渐失明。同时,她也从医生那里得知,在香港需要眼角膜移植的病人太多,起码要等四五年甚至更久。

还是这位医生建议:你不妨到内地的医院去试试,内地眼角膜移植的技术已经非常高了。

遵照医生的建议,就在吴文艳到深圳市眼科医院求医时,也正是段国生表示愿意捐献眼角膜的时候。姚晓明博士则为两位患者牵线搭桥。

记者采访到这两位素昧平生的患者,是在手术的第二天中午,看到的是姐弟般的亲情:

本来已经出院的段国生,为了捐献眼角膜给吴文艳而再次住院。吴文艳也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,对于段国生的每一餐饭,她都亲自过问,并为他定好,让餐厅送到病房。

手术后,吴文艳更是每天都要到段国生的病房看望他,和他一起说话。“他真是一个好心人,自己不幸的时候,还想着能为别人做点有用的事,这样的思想境界,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。所以,我真的很感激他,也很崇敬他。”这样的话,吴文艳说了一遍又一遍。

而段国生,还是那么朴实,说:“本来这只眼角膜对我自己已经没用了,但对别人有用,这是做好事嘛!”

到现在,段国生只把受伤的消息告诉了家里人,而没说自己捐献了眼角膜。不过他相信:“家里人知道了,也会同意的,帮助别人是应该的嘛!”

姚晓明博士说起这两位特殊患者的故事,总是那么有激情:“要是人们都像他们这样,我国开展器官移植工作就顺利多了,该有多少患者告别死神、告别痛苦、告别黑暗!”他还说,手术后当天晚上,吴文艳接受角膜移植的右眼视力已经从0.04恢复到了0.1,第二天就恢复到0.2。医生说,随着手术创伤的痊愈,吴文艳这只眼睛的视力达到0.5是没有问题的。

段国生,这位普通的工人,成为我国捐献活体角膜第一人,其勇气让人敬佩。同时,他用自己的行为倡导着一种全新的生命观念,因而,他不仅仅是给一个患者带来了光明,而且预示着我国器官捐献的前景也将是一片光明。

图为吴文艳对段国生感激不尽,像照顾弟弟一样,每天给段国生定好餐,并送到病床边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